2013年第四期 危机发展:西方大国的全球收缩趋势(二)
上期本思想库提出了发达国家此轮金融危机主要源于其国内供给不足,也可以说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生产短缺性危机。本次危机产生的短缺与1929年大萧条危机时是完全不同的。大萧条危机表现为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存在生产不足;但此次危机从全球来看生产则是净过剩,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的生产不足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过剩。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之间巨大的价格差体系导致产业出现转移。
从产业结构来看,危机体现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产业结构形成了一个倒三角。以往都是最顶层的金融资源配置小一些,中间的制造业稍大一点,基础资源更大一点,这样形成一个稳定的正三角形。现在反过来了,顶层的金融资源配置巨大,中间的制造业相对小一些,底下的基础资源更为不足,这样形成的倒三角形难以构成稳定的支撑,最终导致了过剩。
根据以上分析,摆脱危机就要重回均衡,也就是要扩大倒三角下面的实体经济部分,收缩上面虚拟经济的规模。按此逻辑,发达国家的生产存在短缺,就应该通过投资增加生产,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发达国家的再投资不具有价值,因此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投资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相反发达国家还在进一步扩大虚拟经济,继续反向操作,这就使得失衡更为严重。
照此趋势发展,危机在经历泡沫——崩溃——萧条之后,最终能否有效解决,下一阶段如何发展都还难以预料。从历史来看,解决危机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战争,即将现有的格局全部推倒重来;二是出现大规模的技术革命。美国采取的就是这个思路,其一方面在积极搞技术,如油页岩技术、3D打印机技术,但目前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技术革命的苗头。另一方面希望用军事力量维持其现有的霸主地位。它主要是通过在军事上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造成安全威胁和安全压力,通过保持可控的紧张局势,以继续实行并维持强制性交换。但是能否维持,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而是取决于其他几方共同的对策结果,也就是对可控压力的反应不见得是可控的。从实际来看,随着这个压力的增大,中国开始出现跟俄罗斯整合的势头,对美国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因此,当前美国所采取的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危机将长期难以摆脱。历史经验表明,经济长期萧条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体系的解体或崩溃。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一旦离开世界贸易体系将难以存活。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使得全球化在十几年之内不至于停滞。因此在这十几年之内,全球化还会继续延续,世界市场的分工在一段时间之内也不是散伙经济。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危机始终无法化解,最终结果或许会是发达国家的崩溃。
在发达国家面临崩溃时,会有如下可能:或是发达国家联手逼迫中国向其“进贡”;或是美国联合中国,西欧联合东欧。首先来看美日欧联合的可能性。如果美日欧联合起来,其短缺的供给将失去来源。因为中国的出口只够满足一国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欧日将难以联合,同时这三国联合也不符合货币霸权国家保证货币优先兑换权的要求。而从全球来看,自200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越来越呈现出新的中心形态。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全球的注意力向此集中。而以美欧为主的老中心经济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技术与资本都出了大问题。这将使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老中心与以中国为主的新中心的合作越来越多,因为离开低端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一筹莫展。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处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危机需要全球合作方可破解。不过对于中国来说,与美国合作可能更符合自身利益。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同时需要借助美国与欧洲争夺资源以维持自身的增长。所以,中美合作将是建立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最优选择。
如果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真的走到崩溃边缘,中美联盟一定要成型,而对于中美将如何建立新的世界新秩序,如何划分新的势力,中国应提前做好战略规划:首先在与美国全面合作中,需要修改规则,中国不应再仅仅作为规则的服从者,而要逐步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其次要以获取资源为主要目的来规划战略。同时中国应学会做大国,与美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势力范围。具体来看,中国应当把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到南亚,再向上的中亚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另外,在经济和政治势力扩张的同时,金融的影响也需要加大,要努力建立人民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以支持以中国为主的生产体系中心和新财富中心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中,妥善处理俄罗斯的问题至关重要,需要牺牲一部分利益以换取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
往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