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5期 危机发展与中国式创新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有6个年头,然而目前这场危机仍然看不到尽头。尽管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不断推出量化宽松,希望通过金融扩张来走出危机,但量化宽松却无法根本解决其生产不足的问题,因而这条路必然走不通。西方发达国家寻求危机解决方案的另一个努力是“再工业化”,希望通过3D打印、页岩气、工业自动化等新技术来实现。
金融危机后,美国不断抛出页岩气、3D打印之类的技术概念,意图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一个“科技上帝”而将其带出危机泥潭。尽管这些新技术可能存在一定发展空间,但这些距离技术革命仍很遥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新概念的背后可能还酝酿着新的泡沫。因此,不可能突然降临一个科技上帝,将西方国家拉出危机泥潭。人口、债务、社会因素以及工业技术本身的原因也已经决定了西方的“再工业化”只能是画饼充饥,这场金融危机在未来仍将延续乃至深化。
从历史来看,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但是,在目前这个危机时代,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过去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其潜力已经被释放殆尽,而一种新的系统性的改变还没有出现。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科技研发的“大科学时代”也广泛铺开,任何一个新技术突破通常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全球进入了技术平原期。不过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却没有止步,仍在不断做创新的尝试。例如美国页岩气发展中的融资,负债已经不是过去的概念了,债已经变成一种循环的金融流。在新的技术创新中如果没有新的金融支持,是走不动的,必须使这些债能够延续,能够长期循环。所以,现在技术突破与金融革命要捆在一起,如果金融不革命,技术革命很难进行。
技术与科学不同,技术是人类从开始生存就业已存在,而科学则带有很强的思想性。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会使用工具,使用工具就决定了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一个关键的工具或一个关键的技术革命,往往会产生锁定现象。例如顺时针、“QWERTY”键盘以及瓦特改良蒸汽机等。锁定现象的存在加大了技术革命的难度。
尽管如此,在中国却不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技术创新,例如电子商务、全太阳能数据中心以及桁架式海上超大型浮式平台等。这些中国式创新可能正是未来带动全球走出危机的推动力。而孕育这些技术创新的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生态。第一,做实业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第二,中国庞大的市场能够把新技术变为产业;第三,中国产业革命正在改造制造业和服务业。
新技术正在中国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过这种技术创新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阻碍。包括金融改革严重滞后、创新体制不够灵活、房地产对资源的裹挟以及垄断体制缺乏创新激励。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其重要保障。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坚持发展实体产业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温床。不过体制障碍成为中国式创新的桎梏,在当前金融危机仍将延续和深化的背景下,更加迫切的要求中国深化改革调整,释放创新活力,为中国应对新一轮的危机挑战保驾护航,同时也是中国发展必须依赖的强大动力。
往期目录